多反思作風上的“禿頭論證”
哲學上有一個“禿頭論證”理論?!岸d頭論證”理論包含這樣的問題:少一根頭發能否造成一個禿頭?回答是不能;再少一根會怎樣,回答說還是不能。這個問題一直重復下去,等到后來,才發現已經成為禿頭了。而這一結果在一開始是遭到否定的。
成為禿頭的界限是一萬根?一千根?一百根?十根?無法確認,但可肯定的是,當頭發還剩下一百根、十根時,人們早已毫不遲疑地認為是禿頭了。這一突變是在不知不覺的漸變中發生的,當人們警覺時,事物已經從量變到質變了。
不難發現,這一理論,也同樣適用于作風建設領域。很多人總認為辦一次事、吃一次飯、喝一次酒、收一次禮、違一次規等,不會發生大的問題,也不算什么,問題大不到哪里去。但久而久之,越來越放肆,最后就會由量變引發質變,走上違紀違法的不歸路。這提醒黨員干部,要多反思作風上的“禿頭論證”,千萬不要無視小事小節,也不要輕視看似無關緊要的“第一次”。
作風建設上還有一個“溫水效應”,與此類似?!皽厮笄嗤堋钡墓适?,大家都十分熟悉。這正像一些黨員干部那樣,今天拿東家一些,明天拿西家一些;今天收點禮,明天吃頓飯;今天謀了私利,明天用點公權,感覺處處受人“尊敬”,“風光無限,人生美好”。然而,當發現不當財富積累到百萬千萬時,再想收手已來不及了,只能走向人民的反面,成為腐敗的典型。
不矜細行,終累大德。事實上,任何黨員干部都不是天生的腐敗分子,他們往往是走著走著就掉進了腐敗的泥淖。探究起來,就是沒有反思“禿頭論證”理論,沒有警惕“溫水煮青蛙”的效應。這些人從小處不檢點,從“第一次”違規不復顧惜,就預示著其最后不是成為“兩截人”,就是成為“兩面人”。
“禿頭論證”理論警醒黨員干部,要想一輩子廉潔自律,坦坦蕩蕩,方法其實很簡單,就是果斷拒絕“第一次”,不在小事小節上頭腦發昏、亂了方寸。在這些方面,有兩個古人是我們的榜樣。一個是魯國宰相公儀休。他愛吃魚但從不收魚,原因就是收了人家的魚就要按人家的意思辦事,難免違反國家法紀,就不能長期吃魚了。另一個是唐朝名相陸贄。唐德宗認為官員收一些鞭靴之類的小物件并無大礙,他卻撰文進諫:“賄道一開,展轉滋甚。鞭靴不已,必及金玉。目見可欲,何能自窒于心?!痹谒磥?,“涓流不止”,發展下去必然是“溪壑成災”。
“圣人敬小慎微,動不失時?!笨v觀我們黨內那些清正廉潔、受人敬佩的優秀黨員干部,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注重防微杜漸,慎獨慎微,始終做到了心有所畏、言有所戒、行有所止。人民的好公仆鄭培民隱藏自己集郵的愛好,為的是“不給別人一點送禮的由頭,不讓自己有半點腐敗的念頭”。谷文昌“不沾公家一寸木材”,焦裕祿“不讓孩子白看一場戲”,楊業功“不收他人一張宣紙”……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原則、守住底線,以公心正氣戰勝私心俗氣,保持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。這些先進典型的言行操守證明,只要深諳作風上的“禿頭論證”,潔身自好,慎小事、守小節,就能廉潔一生,防止小錯釀大錯、小疾成大患。
細節決定成敗,量變引發質變。在全面從嚴治黨的今天,看一名黨員干部的形象,就從細節小節看起;衡量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的成效,評判標準之一就在是否扣好“第一??圩印?,是否不壞原則、不亂開口子。對“禿頭論證”與“溫水效應”,黨員干部當思之鑒之,真正做到忠誠、干凈、擔當。
- 新湘導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