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武雄壯的勝利凱歌
——寫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
“雄赳赳、氣昂昂,跨過鴨綠江……”一場保衛和平、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,已經勝利走過了70年。直至今日,怎樣高度評價它的歷史功績都不為過。1950年10月25日開始的抗美援朝戰爭,是新中國誕生后的第一聲吶喊,這吶喊震驚了全世界。
1953年7月27日,《朝鮮停戰協定》正式簽字,標志著我們取得了“立國之戰”的不朽勝利。這場戰爭,我們準備了近4個月,決策了18天,鏖戰了1007天。這一偉大戰爭,我們打出了國威軍威;這一偉大勝利,使中國人民真正把“站起來”變成了國際公認的鐵定現實。
對于這一輝煌勝利,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,中國人民志愿軍“創造了威武雄壯的戰爭偉業”。
今天,我們重溫這場戰爭,目的就是探尋勝利的法寶,在新的偉大斗爭中繼續走向勝利。
(一)
這是準備的勝利。戰爭可以一日不打,備戰一刻都不能松。
1950年6月25日,朝鮮戰爭在三八線上突然爆發。它給久經沙場考驗開國戰將們的直接感受就是,一場新的戰爭可能要來了!
金雞報捷,始自東北。東北地理位置特殊,它北靠蘇聯,東與朝鮮有1400余公里長的邊界線?!按酵鳊X寒、戶破堂?!钡牡览碇袊娙硕级?。為了和平,必須做好捍衛和平的準備。
為了應對復雜局面,我們采取未雨綢繆之計,進行了一系列戰爭準備。1950年7月13日,中央軍委作出《關于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》,組建25.5萬余人的東北邊防軍,調至中朝邊境練兵備戰。同時,為應對事變,配備了第9兵團為二線兵力和第19兵團為三線兵力,隨時準備支援東北一線部隊。
勿臨難鑄兵,不臨渴掘井。到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兵朝鮮時,我們經過了兵力準備、戰將準備、訓練準備、政治工作準備、后勤準備、情報準備……正是這些準備,“不僅挽救了當時朝鮮人民軍敗退的局面,而且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。如果預先無此準備,想要憑空扭轉當時極不利極嚴重的局面,那是不可設想的”。
充分的準備是爭取勝利的先決條件。今天的中國軍隊,要打贏未來戰爭,就要關注強敵對手,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,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,把懾敵制勝的“工具箱”備足。如此,才能下好先手棋、打好主動仗,確保做到全時待戰、隨時能戰。
(二)
這是戰將的勝利。軍之大事,命在于將。得良將者,兵強國昌。
戰爭的“一次性”特點決定了指揮的艱巨性。有軍事專家說,戰將的指揮藝術約等于總兵力的40%。一定意義上講,打仗就是打將,戰將是制勝的關鍵。
抗美援朝戰爭是彭德懷的“重要作品”,足以讓他跨入世界著名軍事統帥的行列?!罢l敢橫刀立馬,唯我彭大將軍?!迸淼聭殉蔀榈诙问澜绱髴鸷?,第一個敢與當時“頭號”強國軍隊作戰,并將麥克阿瑟打得大敗的戰區統帥。斯大林曾親口對彭德懷說:“你是一個創造現代戰爭史奇跡的人,好比用大刀長矛與來復槍作戰?!?/p>
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、二次、三次戰役,志愿軍打得可謂可圈可點。一個重要原因,就是我軍指揮員非凡的指揮藝術。有戰功卓著的彭德懷坐鎮,加上40歲的鄧華、37歲的洪學智、37歲的韓先楚、42歲的解方、42歲的杜平等年輕戰將的集智合力,勝利就成了必然。后來參戰的指揮員還有黃埔一期的陳賡、黃埔五期的宋時輪,以及“三楊開泰”的楊得志、楊成武、楊勇,等等。
戰場對決實為戰將博弈,戰爭的勝負,很大程度取決于戰將的智慧、勇敢、韜略和兵法。一個有聲望、有才能的戰將,本身就是勝戰的重要砝碼??姑涝瘧馉幤陂g,我軍實施輪番作戰,一大批在國內戰爭中赫赫有名的戰將走上朝鮮戰場,既打敗了敵人,也熟悉了現代戰爭及其指揮決策。這對我軍戰將認識機械化戰爭、認識海陸空協同作戰,是個不可多得的課堂。
強軍,最顯著的標志是強指揮員。事實證明,在辦公室里和材料堆里養不出戰將。鐵血將軍注定只能在戰爭對抗中淬煉,只能在生死較量中孕育,只能在戰勝對手中誕生。
(三)
這是精神的勝利。同困難作斗爭,是物質的角力,更是精神的對壘。
英勇頑強,視死如歸,血戰到底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,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,也鍛造了中國軍隊“謎一樣的東方精神”。一個人,創造了“楊根思精神”;一支部隊,創造了“空中鐵拳精神”;一次戰役,創造了“上甘嶺精神”;一場戰爭,創造了“抗美援朝精神”……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革命精神告訴我們,只有精神強大,才是真正的強大。
據38軍軍史記載,該軍突破漢灘川那夜,風雪交加,溫度在零下20℃左右,官兵們涉水過江,迎面有雷場、鐵絲網、槍林彈雨。當時,鞋襪與江水凍結在一起,浸濕的衣服形成一層冰甲,渾身如刀割一般痛。官兵們全然不顧,戲稱是“穿著盔甲和敵人賽跑”。
倘若沒有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”的戰斗意志,這樣的仗是打不下來的。在上甘嶺戰役中,兩眼被炸瞎的戰士王合良背著兩腿被炸斷的副班長薛志高堅持戰斗。僅上甘嶺一役,就有38名勇士與敵人同歸于盡。在1953年夏季反擊作戰中,第60軍3500名官兵潛伏在距離敵人陣地200米左右,時間長達19個小時。戰后統計,潛伏部隊中涌現出邱少云式的英雄有15人之多。
不立戰功,不下戰場。這些偉大精神,體現在全體志愿軍官兵身上,體現在197653名志愿軍烈士身上。
勝負之征,精神先見。我們要大力弘揚抗美援朝精神,自覺砥礪不畏強暴、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,匯聚萬眾一心、凝心聚力的民族力量,鍛造舍生忘死、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,激發守正創新、奮勇向前的民族智慧,不斷從勝利走向更大勝利。
(四)
這是人民的勝利。歷史是人民創造的。中國共產黨的力量,人民軍隊的力量,根基在人民。
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,僅東北地區,從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,參加運輸隊和擔架隊的民兵就達74萬人,膠輪大車達6萬多輛,其中隨軍入朝支前的民兵有21萬人。戰后統計,東北地區共有394萬人參加支前作戰。
國家興亡,匹夫有責。當時,全國上下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運動,支援前線,支援戰爭。各地青年紛紛誓言要上戰場去打侵略者。全國共掀起4次參軍熱潮,報名參軍人數超過2000萬,人數多到百里挑一。北京石景山鋼鐵廠的職工,通過增產量、撿廢鐵、捐獎金等辦法,捐獻了一架“石景山鋼鐵廠號”戰斗機;四川簡陽的棉農們發起“一斤棉捐獻運動”,在兩個月內捐獻了兩架“棉農號”戰斗機……據抗美援朝總會統計數據顯示,一年的時間內,全國各界人士組織的捐款,就達到55656億元(舊幣),可購買戰斗機3710架。
彭德懷同志說:“一個覺醒了的,敢于為祖國光榮、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斗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?!泵鎸θ绱藦姶蟮膼蹏α亢兔褡寰?,一切侵略者都會感到害怕。
進入新時代,戰爭形態加速演變,作戰方式深刻嬗變,科技手段日新月異,軍事理論層出不窮。但變中也有不變,那就是“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,存在于民眾之中”。
對歷史最好的紀念,就是創造新的歷史,贏得新的勝利。未來已來,強軍必成。我們拭目以待,也充滿自信!
- 新湘導讀